昨日,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茶馬古道研究中心同時在麗江成立。兩中心今后將致力于茶馬古道申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今明兩年將組織一批內地茶產業(yè)界、茶文化界人士赴臺灣考察;還將定期舉辦兩岸茶文化高峰論壇。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丹增,著名作家馮冀才,四川省政協原主席馮元蔚等參與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
成立大會上,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寶三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馮元蔚頒發(fā)了“名譽主任”聘書。
兩個中心都是國字號
“現在‘國字號’的研究中心很難獲批,兩個中心都是‘國字號’,都立足于云南,這是一件盛事?!钡ぴ龀鱿闪⒋髸r說。
丹增表示,茶葉市場非常巨大?,F在全世界已經有上萬個茶文化的研究機構,“國字號”的研究中心很有價值。云南普洱茶產業(yè)已經從起點走向頂峰,現在有所回落,但這是暫時的,因為背后有著巨大的市場和消費者群。
“目前對茶馬古道的研究僅僅是皮毛,茶馬古道的內涵具有非常深厚的價值。茶馬古道研究中心的成立,應當在茶馬古道文化的弘揚、研究、探索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丹增說。
金榮華也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意義非凡——“將來回過頭看,茶文化的研究在中國文化史上必將具有一定的地位。”
為產業(yè)提供智力支持
“2000年前,茶是中國經濟的支柱,希望今后茶產業(yè)至少能在云南成為一個新的支柱產業(yè)?!敝袊栉幕芯恐行某绽硎隆⒙摵蠂炭莆慕M織原顧問、中國著名民間文藝家楊亮才說。
據了解,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歷時兩年的申報,已經獲得批準一年,中心總部設在北京,之所以選擇在云南舉行成立大會是因為云南90%的縣都產茶,茶產業(yè)在云南發(fā)展前景良好。
據張寶三介紹,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通過策劃、調查、研究、整理,編輯出版發(fā)行相關書刊及拍攝影像資料等舉措,搶救保護中國茶文化遺產,弘揚中國茶文化;培訓茶文化愛好者和研究人員及茶文化從業(yè)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茶文化研討會,對優(yōu)秀的茶文化研究成果進行評獎,宣傳普及茶文化,促進國內外茶文化交流。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茶文化展覽、展示活動;還將為茶產業(yè)提供智力支持,為行業(yè)的發(fā)展決策提供相關依據。
將組織茶商赴臺考察
楊亮才說,通過調查發(fā)現,全世界有30億人在飲茶,而在中國飲茶的人數更高達總人口的70%。但目前中國茶業(yè)存在的問題一是“名牌不名”,全國7萬多個茶廠1年的利潤總額還比不上英國的立頓一個品牌。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通過努力,讓中國的名茶也成為世界的名茶。并且逐步改變中國茶企業(yè)無序競爭的局面。他表示,中國茶文化研究會將出一套關于茶產業(yè)的系列叢書,其中對云南的普洱茶也將進行“解剖式”的研究和闡述。
張寶三透露,今明兩年將組織一批內地茶產業(yè)界、茶文化界人士赴臺灣考察;今后還將定期舉辦兩岸茶文化高峰論壇。楊亮才也表示,盡管臺灣的茶大多是從內地引入,但當地在茶葉生產、銷售、文化研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得很好,研究中心正在與臺灣茶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們進行協商,組織一批包括茶商、茶農和專家學者在內的人士赴臺灣考察,進行交流學習。
會后,馮元蔚及麗江市市長王君正在麗江福國大飯店共同為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茶馬古道研究中心揭牌。
專家建議
專項立法保護茶馬古道
最快在今年年底,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就將為茶馬古道申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展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準備工作,希望能在一兩年內完成,首次正式為茶馬古道申遺。
茶馬古道的申遺是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個重要課題,張寶三介紹,中心將對茶馬古道的文化遺跡,如集市、騾馬店、橋梁、保存完好的路段及其他實物進行調查;還將深入調查茶葉種植和制作的傳承人,茶葉的種類、性能等,為未來茶馬古道申遺做準備。
部分遺存正不斷消失
民族出版社編審高洪寶在向成立大會學術交流活動提交的論文中提到,2009年4月10日至11日,2009年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舉行,150多位專家學者和有關領導,共同研討了“文化線路”遺產這一國際新型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中國現在有大運河、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3條超大型文化線路,迫切需要進行相關科學保護。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作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新課題,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仍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和支持,加上氣候變化、環(huán)境污染等影響,以及因對遺產認知不清導致的人為破壞等,茶馬古道這條文化線路遺產面臨生存威脅,城市化加速發(fā)展和大規(guī)模城鄉(xiāng)建設對茶馬古道保護造成沖擊,大量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文化遺產正不斷消失。
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常務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顧問、中國著名民間文藝家楊亮才介紹,目前茶馬古道保存比較完好的路段是麗江的束河古鎮(zhèn)和大理沙溪寺登街,而更多的遺跡正在慢慢消失當中,此時為茶馬古道申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就尤其具有意義。
應制定專項保護法規(guī)
高洪寶建議,應該堅持政府主導,對茶馬古道這條超大時空尺度的文化線路遺產,制定專項保護法規(guī),整合專家、學者、旅游界等各方力量,建立跨地區(qū)、跨部門、跨學科的保護管理體制,進行資源調查,開展科學研究,建立協調機制,建立多學科參與的體系等,呼吁全社會重視并加強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
他認為,應該改變以往的觀念,將遺產的規(guī)模從點到線,由線到面,圍繞著茶馬古道,積極著手滇、川、藏大三角及毗鄰地區(qū)生物多樣性國家保護區(qū)的申報工作,如昌都、林芝地區(qū)的然烏湖-帕龍藏布-易貢湖冰川、滑坡、泥石流國家地質公園,藏東芒康鹽井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川西稻城-理塘第四紀古冰蓋國家地質公園,藏東侏羅-白堊紀紅層國家地質公園等。
茶馬古道及其周邊蘊含著豐富的多元文化的無形文化遺產,應該及時發(fā)掘,清點整理,適時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待條件成熟后,將茶馬古道作為“文化線路”整體推出,申報列入《世界文化線路遺產名錄》。
政府主導保護是關鍵
高洪寶表示,茶馬古道所經過的怒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脆弱,在開發(fā)過程中,堅持政府主導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制定茶馬古道沿線旅游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和主要項目的控制規(guī)劃,避免低層次的或雷同項目的開發(fā)規(guī)劃,在開發(fā)過程中把環(huán)境和人文的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盡可能保持茶馬古道的原汁原味。
“我們(研究會)也許無法去保護好茶馬古道的遺跡,但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盡快摸清茶馬古道遺跡的‘家底’,拍攝相關的影像資料,展現茶馬古道的風貌,至少能夠讓后人知道茶馬古道究竟是什么樣的?!睏盍敛耪f。
記者 馬益華 (春城晚報)
相關熱詞:
茶馬古道
茶文化
成立
中國
麗江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lnlijun.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zhí)砑觽€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